据报道,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变化越来越明显了。就在前几天期货配资门户,欧盟不仅被曝计划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加征最高50%的关税,还在筹划20项贸易反倾销调查。这波“双重绞杀”,力度空前。很多人都在问,欧盟为什么盯上这些核心领域?这种精准出手背后,到底藏着什么算盘?如果真的全面推行,后果谁能承担?
先说钢铁,欧盟这次打出的这张牌分量极重。德国《商报》爆料,欧盟委员会计划未来几周内,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加征25%到50%的高额关税。这个数字已经堪比美国的极限操作了。紧接着,欧盟还要把所谓的“购买欧洲产品”规则和公共合同挂钩——以后地铁、火车、铁路项目都得用“欧洲绿色钢材”。
欧盟高官说得很直白,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。欧洲钢铁一直是“压舱石”,承载着数百万就业岗位。可近年来,钢铁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。德国蒂森克虏伯大裁员,行业协会更是把中国钢铁的市场份额当成了“罪魁祸首”。但事实真是这样吗?数据显示,欧盟自己的钢铁产能利用率才75%,中国却超过90%。谁才是“产能过剩”?答案不言自明。
这次不仅是钢铁领域,欧盟还在酝酿20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。前欧盟高级官员马尔姆斯特伦在公开场合爆料,这些调查将在未来数周内陆续启动。虽然具体清单还没公布,但苗头已经很明显了。
表面看是“公平贸易”,实则是围堵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赛道。钢铁、化工、光伏、新能源汽车,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的“新引擎”。而欧洲正在大力推进“工业4.0”,两方竞争日趋白热化。欧盟此举,无疑是想用贸易手段给中国“踩刹车”。
除了直接加税和调查,欧盟还在公共采购上玩起了“连环套”。未来地铁、铁路、甚至企业和汽车租赁公司,都被要求优先采购欧洲产品,尤其是绿色钢材和欧洲电动汽车。看似是环保,其实是赤裸裸的本地保护。
德国宝马已经警告,这种政策会有“回旋镖效应”。欧洲车企的供应链里,中国零部件占比不低。真把墙筑得太高,最后砸到自己的,还是欧洲本地企业。
欧盟一边指责中国“产业政策干预”,一边自己掏出1500亿欧元补贴,强推本地产品。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,这种“双重标准”已经让人看得很清楚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欧盟内部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。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征收100%关税,欧盟直接拒绝。有的欧洲外交官说,目前不会征收高额关税,巴黎政治学院专家也直言,欧洲难以完全信任美国。德国工商联合会就警告,加税会损害经济复苏,德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根本离不开自由贸易。
德国车企、法国航空、意大利时尚,这些巨头哪个离得开中国市场?真要贸易对抗,最先受伤的往往是欧洲自己。
中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。今年8月,商务部已经宣布将欧盟两家金融机构列入反制清单,禁止与其交易合作,理由很明确——反制欧盟的金融制裁。你来我往,本就是国际博弈的常态。
钢铁和化工领域,中国企业已经在分散风险,加快布局东南亚等新市场。但欧盟的“关税+碳税”双重压力,也让中国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升级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环保标准。长远看,这反而倒逼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。
反观欧盟,短期内可能让本土产业喘口气,但长期呢?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。德国车企需要中国钢铁做高端零部件,欧洲化工企业离不开中国的原材料,加税和调查最终只会变成“双刃剑”,伤敌一千自损八百。
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对美国的强硬贸易政策却常常选择“滑跪”。特朗普滥征关税引发全球贸易转移担忧,欧盟对美不敢硬刚,反而更多把矛头对准中国。一边翻炒“产能过剩”的老调,一边紧跟美国,把中国对关键矿产的合理出口管制抹黑成“稀土武器化”。
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楚。中方强调,中国的发展和开放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是机遇,不是风险。保护主义保护的不是产业,而是落后,失去的是未来。
博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